当前经济模式从增长转为分配
当前经济模式由增长(把蛋糕做大),变为分配(把蛋糕切好)。参考日本的1980s后的状况,经济没有增长并不意味人均变差了或者人不幸福了(日本消失的40年),同时而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人均都增长了(近年我国的增长模式)。
如何应对
当前上述由增长转为分配的背景下,普通人需要做的是,参与到到分蛋糕的过程中,参与分配,而不是参与增长。But how to do it?
- 离权力近一点,离资源近一点,就能多吃一点。
- 而卖劳动力(按以前增长的模式挣钱),就只能少吃一点。
日本低利率时代,巴菲特carry trade,在日本发日元债,以低利率(低成本)借钱,然后直接投资日本公司。In other words, 巴菲特参与了日本过去40年的存量财富分配。
当前经济困境
经济流转的过程,一方的消费是另一方的收入。然而消费和收入流转需要时间。
- 当经济扩张时:富人先进五星级酒店,富人先买超跑,富人先吃海鲜,然后逐步下沉,到最后是老百姓吃上海鲜,老百姓开上汽车,老百姓进五星级酒店。
- 当经济收缩时,却是相反的:先收缩的是底层。网约车司机、快递员、外卖小哥等是对经济需求反馈最快的。而坐办公室的往往反馈很慢,要等年终降薪、发不出工资、裁员等才会有反馈。同时,近年网约车司机数量剧增并不是因为农村劳动力进城,更多的是,中产阶级的陨落。只不过是你的阶层不一样,你看的问题不一样。
- 从经济数据反馈,经济收缩的时候是底层先吃苦,往往一定周期后才能传递到经济数据上,因此宏观经济指标的反馈将滞后。
经济数据不真实,实际情况是通缩,没有增长。
主要原因是人口问题,老龄化及劳动人口缩减。
刺激经济的方式
关于说法“内债不是债”。诚然不同于外债需要用外汇还,有本币的国家可以通过印钱来还债,但是长期以往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增加,产生潜在通胀问题(可能当前短期通缩,因为没有过量现金流通,但货币总量增加了,长期一定会有通胀风险)。
国家政府需要长期稳定就需要保持Public Sector的平衡。债务增加需要靠(1)借新还旧(2)提升税收还。
- 税收收入 = 税基 * 税率
- 税基 = f(人口,收入,消费意向, etc)
- 税收收入 = f(人口,收入) * 税率
- 当前总人口少了,只有增加收入,或者增加税率,才能满足债务增加。
此前,公共部门的债,企业债,可以通过供给侧改革&房地产等方式输出给私人部门,换句话说是将企业和政府债转移,由老百姓买单。但当前,人口结构和人口总量不一样了。当前供给过剩,及需求不足同时存在,导致价格(PPI,CPI)一降再降。
房地产市场
房价在2008年-2015年第一波上涨,而2015年-19年才是上涨幅度最大的,此阶段也是80s后需求最旺盛的年代。然而收入增长并没有房价增长快,房价是由需求推动的,而非购买力。北京的房价收入比是世界最高的一批。
买房的时候抵押贷款,相当于把自己的未来收入折现抵押给银行,买房。房子此后换手,如200万买了卖400万,相当于把债务转移给接手人,由其未来现金流折现来偿还。所以房价上涨,而收入未上涨,相当于掏空年轻人或者中年人更多年的未来收入。
如果收入不增长,那么实际各种交易都是在做资源分配,而非增长。一批人的财富来自于另一批人的债务,如上文200万房卖400万的例子。但如果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买房了,400万的房卖出600万了,相当于旁氏骗局的链条断了,比较收入没有实际增长。
而房价在整个经济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,关联着抵押和债务。如果房价降,相当于资产降,而债务不变,只能equity降低(相当于wealth降低),如果equity降到0或为负,则资不抵债。
放大到宏观,纵向,收入上涨才能保证房地产的需求和价格。而收入可以理解为未来现金流折现,未来年轻人的收入折现。如果年轻人少了,相当于能折现的收入少了,房价难免下跌。年轻人把房子买走了,让中老年或者少数人(如房地产开发)获得了财富,但是年轻人获得了负债。
未来消费结构
当前人口少了,人口结构变了,老年人成为了消费的主导(尹瑞哲的报告,年轻人少的省份消费能力强),同时中长期看,消费的结构向年轻人的方向转变
中国企业周期
中国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将产业链做到“全球遥遥领先”,在政策的保护期,PPI为正,企业都可以活,但同时由于有利润空间,企业进入市场,会造成很多同类竞争。但一旦保护期一到,到市场经济竞争的情况下,企业开始打价格战,开始PK、竞争、内卷,PPI开始转负。然后一轮产业过剩,开始淘汰。
政府驱动再引导新的产业。用这种前浪推后浪的方式,推动整个产业各个环节的周期缩短到五年,但是代价就是很多行业会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到PPI为负,而所有能到PPI为负的产业,最后能活下来都得感谢有自己的负债端,有居民部门能买单。一旦内需不足,居民部门不再为企业负债买单(或者无法买单,因为经济压力自底层向上传导),就会出危机,就是当前经济现状。
所以看产业链成熟度,或者说看周期投资时,不能等产业已进入竞争模式的时候投(如新能源),因为在价格战,博弈分蛋糕,就像抽签众多企业中能成活的一个(当然也不要买行业ETF,而如果一定要投此行业,投最有机会活下来的,负债端压力小的,有打价格战空间的)。要在政策利好的时候投,因为在把蛋糕做大,有政策保护。
投资是看预期,不是现状。
供给侧改革
中国供给侧改革的起点是2002年,PPI为正,核心CPI为正,有效需求为正。持续到2012年,供给开始过剩,但有效需求可以继续加杠杆(相当于居民部门用负债端扩大的方式支撑供给侧扩张),但供给矛盾已经产生,2009年供需双落,这就是中国这一轮从2012年开始的大周期的末端。
此处时间有点混乱,付鹏建议看《朱镕基总理答记者问》,三卷本。
“只要人还在,啥债都能化”。只要人不在,这债怎么化?税率。量收不上来,就抓率。
财政、利率、汇率传导
当财政需要扩张,利率下降,财政花钱短期内不会流转到居民部门,国内经济的有效需求不够,储蓄过剩,投资回报率下降,利率下降。
在这种背景下,汇率就代表着你的实际回报率以及本币购买力,是减弱的,本币贬值。
日本长期低利率,而同时保证汇率稳定的原因。理论上将,利率差会导致汇率差,但日元此前相对稳定。原因是日本进行carry trade,大企业(三井、三菱etc)低息借日元然后买海外资产。用海外资产来支撑日元汇率。然而企业通过carry trade挣了钱,老百姓无法进行此操作(其实老百姓也可以买海外股票,但是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这么做),老百姓穷了(收入降低无法支撑消费)所以日元的稳定才难以维持。
Implications
当前两会提出财政和货币双重宽松,希推高国内CPI避免通缩,短期市场可能会利好,因为投资者不希望踏空,且不希望被通胀影响。但交易上可能只有短期影响,因为债务需要用税收买单,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(人口)并没有解决,且没有新的技术能推动经济增长,那么中长期就难以维系。
交易上可能短期实现收益后投资海外资产比较好。
Others
- 投资方向,中产面临巨大困境,做高端(爱马仕),做低端(拼多多。放弃中端(LV,Chanel,Prada)
- 消费模式类似,只有老人的消费和年轻人的消费可以做,中年人的消费能力降低。
- 投资产业要投早期的产业,已经成熟的只能投负债端优秀的或有价格战能力的。
Reference
https://www.wenxuecity.com/news/2024/12/02/125897172.html